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

用心了解小小孩

雨天的早上,读到这篇好文章,来自我最爱的作家,蔡颖卿,与妈妈们共勉之。


上星期離開新加坡往曼谷去的中午,我們在烏節路一家地中海餐廳用餐。一進餐廳就看到有一張大長桌上圍坐著六個母親,每人的身旁都有一個坐在兒童椅上的寶寶,座中的媽媽有五個西方人、一個印度人。因為寶寶的年齡看起都差不多在一歲上下,所以我猜想她們也許是同在一家醫院生產而認識的朋友呢!

遠遠看著那些媽媽們吃得愉快、談得愉快,而寶寶們也真乖,各自抓著母親輪流供應的玩具玩,不哭也不鬧。



我們大概花了一個半小時把正餐吃完,就在甜點上桌的時候,我聽到有個寶寶開始輕輕哭鬧了起來。幾個媽媽們忙著遞水、塞奶嘴、送玩具,寶寶卻仍在掙扎,拒絕母親所提供的任何東西。起先是一個寶寶,然後又多了兩個。媽媽們很有默契,哄孩子的工作互相支援得很好。



Pony看了大概覺得很奇怪吧!她問我們:「寶寶哭鬧會一個傳染給另一個嗎?」我還沒開口,就聽到Eric對女兒說:「他們其實是睏了!小小孩是不能在外面這麼久的,現在都已經兩點了,他們比我們早到,Baby一定都累了。」然後,我聽到爸爸未雨綢繆的教導真是語重心長:「Pony!以後如果妳當媽媽,要非常注意孩子的作息。妳跟姐姐小的時候,我們很注意妳們有安定、安靜的生活。」

離開餐廳後,我們先送Pony,然後往樟宜機場去。雖然飛機抵達曼谷的時間是晚上八點,但進入市區安頓完旅館再出門用餐時,時鐘已經快指向十一點了。

與我們隔桌而坐的是一個西方家庭,也許是因為出門旅行中,所以他們也這麼晚才用餐。與父母同行那個大約三歲左右的小女孩有一頭捲髮、非常可愛。她看起來已經非常非常睏了,手摸著桌巾,累得精神都有些恍惚的感覺。用餐間,不知道為什麼,我聽到孩子哇一聲地哭了起來,一抬頭馬上看到慌張的爸爸伸出手來嗚住孩子的嘴巴,然後急急站起來把她抱了出去。那母親雖然繼續進食,卻不安心地頻頻回頭尋找那對遲遲未歸的父女。



在同一天跨過兩個國家,我看到的是同一種專屬於父母的“限制”──因為有了孩子,所以我們總是不能隨心所欲、自由自在。而在過去的二十一年裡,這種“限制”也是我們生活的實況。

對我們來說,“限制”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,完全是因為理解──理解“成長”的過程需要“一定”的時間,無法因為我們的需要而跳躍。

因為理解一歲多的小小孩不能跟母親一樣,聚會三四個鐘頭而不累,所以再歡樂的聚會,該結束就要結束。

因為理解三歲的孩子無法精神愉快地陪父母十一、二點還在燭光下喝紅酒,所以親子旅行中無法盡興的探索也毫無遺憾。

不同階段對孩子的“了解”成了我們愛孩子最大的力量來源之一;也成了我們調整對孩子期待的自我檢視。

我不知道當歡歡要爸爸抱抱的時候他心裡或身體的需要是什麼,但是,我相信父母如果透過仔細的觀察與思考,一定能懂得孩子從語言或肢體中所要傳達的心意。

不要對孩子做不符年齡的期待,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,這就是我透過“了解”做了二十一年的教養功課;也是我想與年輕的你們分享的心得。

没有评论: